
期待愛情修補好你的「心理黑洞」,只會讓愛失控
其實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期待,現在的親密關係,能為我們填充過去經歷的心理失控感,為我們補好遲遲無法修復的心理黑洞;然而,我們愈想填補什麼,現在的親密關係就會愈失衡。
其實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期待,現在的親密關係,能為我們填充過去經歷的心理失控感,為我們補好遲遲無法修復的心理黑洞;然而,我們愈想填補什麼,現在的親密關係就會愈失衡。
快樂和憂鬱者最大差別在於,如何看待痛苦的情緒。憂鬱的人會習得無助,難以逃離深淵,而容易快樂的人也會經歷痛苦,但他們知道:「無論何種情緒,都將會過去。」
當孩子們學會為生命及生活負責任時,恭喜你,你養的是孩子。當孩子學不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時,你又一直用自己的時間與金錢插手剝奪他負責任的機會,一直溺愛他時,事實上你養的就是一個「癱子」。
不少父母碰到孩子哭的第一個反應是「不准哭、不要哭」。不可否認,面對孩子的哭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當父母情緒不好的時候,容忍度就更小。
打從心底感到被父母愛著的孩子,長大後傾向成為有目標、有安全感又有愛心的成年人,而當一個孩子沒有感到被父母所愛,他們就傾向長成內心有許多情緒掙扎的人…。
「你給我⋯⋯」這三個字是很多父母準備要罵孩子時的口頭禪與前兆,然而這句話卻傳達了父母視孩子為附屬品,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