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無話可說?!可能你這些無意識的言行傷了他的心

和孩子無話可說?!可能你這些無意識的言行傷了他的心

為什麼孩子可以跟其他人吱吱喳喳聊個沒完,跟你就是無話可說,彷彿你們之間是言語不通的外星人一般無法溝通,這當中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撰文 / 摩希

每當有人提及家中孩子正值青春期,不乖叛逆的聯想,就容易引起憐憫與安慰眼神,彷彿是家有言語不通的外星人般令人同情,然而也有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明顯的背逆、不會為反對而反對,即使親子意見不合也能夠適當的對話,這當中究竟藏了甚麼奧秘?!

有句話這麼說:「沒有不能溝通的孩子,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並不是為人父母的年紀長就理所當然的懂得如何溝通,我們必須承認「溝通」這門課,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尤其為了所愛的孩子,為人父母除了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同時也得檢視自己是否是一個「可溝通的人」,才有可能讓親子關係越溝通越緊密。

先反思 你好溝通嗎?值得孩子信任嗎?

妹妹提及小時候犯錯,媽媽總說:「沒關係,你說實話,媽媽不會處罰你。」妹妹信了也說了,媽媽確實沒有處罰她,但結果卻是妹妹被爸爸處罰了。幾次下來,她學到的明哲保身之道就是隱匿錯誤、少說少挨罰,慢慢的也不再主動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

父母所言所行會左右孩子敞開的意願,若我們本身說一套做一套,沒讓孩子在互動和表達過程中有安全感,就很難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

我們是值得孩子信賴的對象嗎?答應的承諾都能做到嗎?犯了錯不論有心或無意能否勇於認錯或道歉?教導孩子是非對錯,自己也能恪守遵行嗎?唯有自己成為值得孩子信任的人,孩子在有安全感的基礎下才能打開內心世界、訴說真實情感。

溝通要對付「事情」不是對付「人」

有次在某間麵店用餐,老闆娘口氣甚差責問孩子:「為什麼功課還沒寫完?」孩子眼神渙散的說:「我好累喔!」「累什麼累?你就是想偷懶!」「我哪有偷懶,功課很多啊!」孩子也開始明顯不悅。「你頂甚麼嘴?我都沒有要你幫忙店裡,到底哪裡累?」孩子聽完便不再爭辯。這場對話就以不歡而散結束。

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家庭都不陌生,帶著情緒溝通,容易把「事情和人」混為一談,從「功課沒有寫完」變成了「存心偷懶」,「功課沒做完」是事情,但「存心偷懶」卻是籠統的批評孩子的性格。孩子也是人,也有情緒和感受,當被指責時,最直接的回應就是防衛,關閉溝通大門,而孩子也容易因為父母的批判、不肯定,變得沒有自信。

父母常傷了孩子卻不自覺 ~ 籠統的批評他

父母需要學習客觀的表達事實,不主觀的批評孩子,更不要用「籠統的形容詞」概括你的孩子,像是「你就是這麼慢吞吞」「你什麼事都做不好」「你每次都這樣」…把這些否定孩子的言語「有意識」的去除,才能讓彼此有更多的對話空間。

希望與孩子談天說地、心連心,就不要讓無心而沒有修飾的話語像把利刃刺傷了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溝通氛圍,讓他能交託信任與安全感;尊重孩子的獨特、重視孩子的感受,用正確且舒服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也正是在教導孩子如何用正確的方式的與他人交流。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我們卻給不出自己沒有的,唯有讓自己先成為擅於溝通的人,才能傳承給孩子最寶貴的人生智慧。

 

推薦閱讀:

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放手而不放任

爸媽必學教養攻略/榜樣是活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深切卻說不出口~真摯的父愛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