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責與罪惡感不等於負責,3步驟,引你從錯誤走向正軌

自責與罪惡感不等於負責,3步驟,引你從錯誤走向正軌

「自責和罪惡感是一種美德嗎?」許多人在犯錯後,懷著懊悔和遺憾的情緒懲罰、鞭策自己,好像「不放過自己」就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這是真的嗎?


記者蕭令婕 / 整理報導

「自責和罪惡感是一種美德嗎?」濯亞國際學院創辦人周巽正說過,許多人在犯錯後,會懷著懊悔和遺憾的情緒懲罰、鞭策自己,好像「不放過自己」就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然而,這真的是值得稱讚的品格嗎?

夢想之家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廖文華曾談到,反省並修正行為有助於未來不重蹈覆轍。不過,過度的罪咎感和羞愧感總有一天會壓垮你,使自己產上「不配」的情緒,進而與愛你的人漸行漸遠,不僅身邊的人會感到挫折,憂傷無法與你建立真實的關係,無法原諒自己的情緒也會越滾越大,直到無法承受、身心皆受創。

犯過的錯,我們都應該反省,並期許自己不再犯,但是罪惡感和自責的牢籠,卻會擊垮我們的生命,如何拿捏界線,擺脫自責、與自己和好,進而使生命更新與突破呢?

化自責為負責   努力彌補錯誤,讓自己更好

心理健康網站Fairy’s Heart曾分享,如果有一個人犯了錯,卻沒有嘗試彌補和道歉,你會原諒他嗎?應該很難吧!自我寬恕也相同,我們需要去彌補錯誤,才能打從心底相信自己值得被寬恕。

《快樂,不用理由:練習‧七個由內而生的快樂法則》一書中提到,你雖然不能改變過去的事,但若可以做些彌補,或許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自責的心理例。如:你借錢還沒還,那你可以現在開始還給他,全額或分期都可以;如果你找不到那個人,你可以捐贈同樣數量的錢給可靠的慈善機構,可以幫助你得到補償後的心理釋放。

值得一提的是,Fairy’s Heart曾提到,就算沒有侵犯他人,而是傷害自己,也必須彌補,例如:當年沒有盡力讀書而落榜,可以再安排重考計畫,盡力讓自己能原諒當初的自己。

自責,學來的!  明白人本「有限」,與自己溫柔和好

許多人「習慣」自責,或許來自自身經歷或性格。儘管事件並不非自己造成,但結果卻讓你感到自責,就像面對父母離異,孩子認為是因為自己不乖;朋友爭執時,你或許心想「要是當初自己做些什麼,現在就不會這樣了」明明不是自己的錯,你是否也習慣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諮商心理師周純媛曾分享,自責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早年我們與重要的人相處、感受到責備卻無從抗拒後,內化成對待自己的方式。可能是童年被過度責備或情感忽視所造成的,因此更多的梳理自己的生命經驗能幫助我們釐清這些事件中,哪些是沒有必要感到自責的、並接納那些已經盡力卻無法完美的事,透過不斷自我對話來找到問題,擺脫令你「自責」的部分,試著原諒自己並承擔起能負責的部分,就能好好地與自己和好,不再被罪惡感困住。

強烈自責走不出來?  請尋求專業幫助,讓生命向前行

什麼是負責?什麼是自責?簡單來說,負責是一種行動,表示願意改變自己,但自責是一種怪罪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是一種慢性的自我傷害。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分享,強烈的自責反而讓人耽溺於情緒裡,不但無法為社會做出貢獻,社會反而會付出更大的成本。然而當犯的錯太大時,我們很難靠自己走出自責,此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和一些外部資源或許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幫助我們走出來,不停滯在情緒中,讓生命能往前進。

你還沉溺在自責與罪惡感的漩渦中嗎?與自己和好吧!大腦研究員海瑞特.葛斯林(Harriet Goslins)曾說:「當你能區別負責和自責時,你就能做出新的選擇、才可能打開真正的自我饒恕。」諮商心理師吳姵瑩提醒到,許多人是因為小時候看見周遭的人都是愁眉苦臉的模樣而變得容易自責,對於自身的幸福感到罪惡感,但她說,好好去愛與被愛吧!因為愛可以讓你變得強大,當你強大到擺脫自責時,你就能越來越自我理解與自我負責了!

推薦閱讀:

擺脫無力感人生!這四點,讓你重新找回熱情與生命力

動不動就受傷玻璃心?! 其實你需要先學會 安頓好自己

我是誰? 生命的成長從接納自己開始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