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樂!認為自己「夠資格」才能真正享受它

追求快樂!認為自己「夠資格」才能真正享受它

追求快樂是人性的天賦,然而我們最常面對的障礙卻是「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快樂。」


撰文 / 塔爾.班夏哈

大多數人只要決心活得快樂,就能得到快樂。—林肯總統

追求快樂的能力是我們的天賦,任何人、任何宗教、任何政府、任何意識型態都無權從我們身上奪走這項稟賦。開明國家會以政治制度,例如:憲法、法院、軍隊來保障人民自由追求快樂的權利,而在追求快樂的過程裡,所有外在力量都無法阻擋我們需要面對的一道最大障礙,那就是「我們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快樂。」

自認「不配擁有」快樂 就會限制追求快樂的能力

如果只了解本書提出的快樂理論—每個人都需要為生活尋找意義和樂趣,不一定能得到長期的快樂。只要我們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快樂,就會限制追求快樂的能力,於是,我們可能看不見或不了解終極貨幣的潛在來源,浪費精力從事不喜歡的活動,不珍惜快樂的感受,或者老是想起所有不愉快的往事。

許多人在可以輕易找到愉快的工作時,卻選擇接受不喜歡的工作;很多人寧可陷入孤獨的處境,或守著破裂的婚姻,卻不肯努力尋找能同甘共苦、改善感情現況的對象。有些人雖然擁有能兼顧現在和未來利益的工作,卻依然絞盡腦汁為工作上的不愉快找理由;有些人好不容易在一段感情裡找到意義和樂趣,卻又千方百計破壞它。這些損害個人幸福的事情我都做過。為什麼有人願意自討苦吃? 美國知名作家魏蓮森(Marianne Williamson) 在《 發現真愛》(A Return to Love) 這本書裡說:

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我們超乎想像的能力。我們害怕的是自己的光芒,而不是黑暗。我們自問,為什麼我可以如此聰明、美麗、才華洋溢?事實上,為什麼你不能?

我們不快樂的時候究竟是誰?為什麼光明面比黑暗面更教人害怕?為什麼我們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快樂?

延伸閱讀:

快樂原來可以學:哈佛大學20個快樂練習術

感受快樂不需要到處尋找,試著先微笑吧!

人性的損失恐懼 害怕失去?所以寧可不要最好的!

我們的快樂殺手是某些外在和內在因素,以及文化和心理偏見。追求快樂是天賦權利,快樂是個值得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標,然而這個概念卻遭到各種意識型態的譴責與中傷。許多文化傳統都假設「 人性本惡」,認為我們天生具有侵略和殺戮的本能,文明的力量無法拯救我們的生活,我們將會應驗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說法,活在「孤立、貧窮、污穢、暴力和脆弱之中」,誰願意拯救這些原本應該活得無憂無慮的動物?由於這種觀念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難怪我們會覺得自己比較適合接受人性的黑暗面而不是光明面。

不但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許多人還會畫地自限。當我們認為自己不配享受快樂,就不可能珍惜某些能創造快樂的美好事物,因為我們不相信它們的確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是真正屬於我們的東西,因為我們害怕失去。這種恐懼感將導致某些預期中的行為自然得到應驗,例如害怕損失就真的造成損失;覺得自己不配享受快樂,果然就與快樂擦肩而過。

害怕損失的人可能會採取萬無一失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當我們快樂的時候,不會在乎失去太多東西。當我們不想蒙受損失的時候,則可能拒絕接受任何利益。由於害怕遭遇最壞的結果,寧可不要最好的東西。

即使真的得到快樂,也可能因為發現別人比我們不幸而感到內疚。這種感受的背後隱含了一個錯誤的假設:追求快樂猶如一場零和遊戲,甲方得到快樂,乙方必失去快樂。魏蓮森說:「當我們讓自己發光的時候,也在無意間給了別人發光的機會。當我們擺脫恐懼,自然也為別人解除了恐懼。」掙脫對快樂的恐懼,才能為別人提供最好的協助。

認為自己「夠格」 才能真正享受它

要擁有快樂的生活,必須先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價值。心理學家布蘭登寫道:「希望尋找某些價值的人,得先認為自己有資格享受那些價值;想追求快樂,也必須認為自己有資格享受快樂。」我們應當接受實實在在、原原本本、與有形成就毫無瓜葛的那個自我;我們應該相信自己都有快樂的權利,也有存在的價值,因為我們具備了體驗人生樂趣和意義的心與腦。

當我們不接受自己的存在價值,就會忽略或糟蹋自己的才華、潛力、快樂與成就。例如我們可能會使用「是啊,不過……」的句法這麼說:「是啊,我的人生的確有意義也有樂趣,不過萬一那種意義和樂趣無法持續怎麼辦?」「是啊,我的確熱愛我的工作,不過萬一我老是覺得這工作很無聊怎麼辦?」「是啊,我的確找到了心愛的伴侶,不過萬一她棄我而去怎麼辦?」不願接受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好事,會讓我們活得不快樂。如果因為看不到所有潛在的快樂來源而始終愁眉不展,又會產生空虛感。

願意開放自己 才能迎接更大的禮物

我們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才能接受朋友或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禮物。當一個瓶子的瓶蓋被拴緊的時候,無論我們試著倒下多少水,或者倒了多少次,都無法為瓶子裝滿水,水只會沿著瓶身流下來,永遠填不進去。接受自我的存在價值,便是一種開放的態度,表示願意擁抱快樂的人生。

本文由天下雜誌出版社授權編輯 摘錄自《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推薦閱讀:

人生最重要的,你擺對了?

植物教我的減法人生!把心清空,日子更燦爛

有人總是特別幸福又幸運?! 其實是這個好習慣吸引來的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