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正向教養,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其實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都是「需要歸屬感」的求救信號,學會用正向教養帶領孩子,可以幫助他成為更好的人。


記者蕭令婕 / 採訪報導

管教孩子讓你傷透腦筋了嗎?管太多怕孩子疏離、管太少又怕溺愛了孩子,或許你可以試試看正向教養法!

正向教養是以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學說為基礎,強調長期的教養,而非短期的嚇阻。阿德勒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要尋求歸屬感、建立價值感,例如,一個孩子會哭,在你看來可能莫名其妙,但可能是孩子看到你在用手機,覺得媽媽「是不是不理我、不愛我了?」用「哭」引起媽媽的注意,找回歸屬感與價值感。因此正向教養很重要的一環是要「了解孩子的目的」,而非「指責孩子的行為」

正向教養第一步:理解、溝通先於糾正

「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糾正前先連結)」台灣家庭更新協會理事長呂意達說,糾正前要先同理孩子,有了連結後,教養才會有效果。他舉例自己和兒子的關係一度很差,兒子後來才分享到,是因為有次考試考不好,他指責了兒子,兒子覺得爸爸只在乎分數,都沒看到自己的努力,也不知道之前帶著他一起念書的學長畢業了,讓他在學校感到孤單的感受,認為爸爸沒有同理他,所以才變得叛逆。

呂意達用冰山理論形容,我們看得到的「行為」就像浮在水上的冰山一角,看不到的「目的」就像水面下的一大塊冰山,並不會因為我們把冰山一角消滅,整個冰山就消失,因此他鼓勵家長應該了解水面下的根源是什麼,先了解孩子想達到的目的,再探討行為。

呂意達解釋,很多家長都會認為是孩子不溝通,但其實這是生理造成的。以頭腦發展來說,孩子大約在13歲管理情緒的杏仁核已經發育,但掌管理性思考處理的前額葉皮質區卻要在30歲才能發育完全,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是先有情緒、不經思考,直接產生行為,連自己為什麼有這個情緒都說不上來,這時候家長可以用選擇題的方式問孩子:「是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什麼事,感到生氣才這麼做?」以具體的問句幫助孩子釐清行為的來源,引導前額葉皮質區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與自己溝通

正向教養第二步:在孩子每一次犯錯中培養能力

呂意達問到,你覺得孩子要在社會上生存,需要具備什麼能力?他列出了幾個點像是:專業能力、自制能力、情緒管理、生活自理…等,他認為這些能力都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才能經由父母的導正培養的,除此之外我們很難有機會可以教育孩子這些能力。像是孩子愛用3C產品,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孩子說髒話,我們可以培養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對他說,「不要急著生氣」,每一次的錯誤都是能力培養的機會,父母不應該只是制止,而是應該溝通導正,讓錯誤化成孩子未來生存的能力

「孩子考98分,我們很常看到2分的缺失,而不是98分的努力」,呂意達認為,家長常用分數來評斷孩子,但好成績也不能代表孩子以後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如果我們只是把上大學當成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唯一目標,就很難再著重在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因此他認為,父母放對教養的重點,就不會在小事上與孩子衝突,教養才能更有成果

正向教養第三步:不只讚美、更要鼓勵

「不只要讚美,更需要鼓勵孩子」,呂意達說,讚美是給孩子魚吃,鼓勵則是給孩子釣魚的能力。兩者最大的不同是,讚美常常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強調結果,例如:「你考100分,真棒!」;鼓勵則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強調努力的過程,例如:「這個分數是你努力來的喔!」。呂意達表示,讚美很好,但鼓勵更能讓孩子覺得被同理,建立親子間更深的連結。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高級導師謝麗爾.歐文(Cheryl Erwin)也提供過三種鼓勵的方式:
1.描述性的鼓勵:我注意到______________。
例如:我注意到你今天有把衣服收好喔!
2.感謝式的鼓勵:謝謝你的________________。
例如:謝謝你剛剛自己玩,讓媽媽可以早點把事情完成。
3.授權式的鼓勵:我相信你會_________。
例如:我相信你會找到更好的方法!

管教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孩子的不當行為其實都是想尋求歸屬感的信號,這時的孩子更需要正向支持的力量。用正向教養帶領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彼此關係也能更靠近

 

推薦閱讀:

正向教養必學:家庭會議,讓你學會接住家人情緒

教養書讀越多越困惑?! 智慧教養,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讓青春期孩子從「叛世代」到「盼世代」的教養對策

爸媽必學教養攻略/榜樣是活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