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者都是壞孩子?!拉孩子一把,解讀霸凌背後心理因素

霸凌者都是壞孩子?!拉孩子一把,解讀霸凌背後心理因素

沒有人想當壞孩子!霸凌者展現的是表面的優越感,但其實是為了掩飾內心更深處的無能與受傷。


記者/蕭令婕採訪報導

「霸凌是一群『情節不一的惡霸,透過傷害別人,來爭取自己在團體中的認同感,而受害者不見得有做錯事。』」專職作家焦糖綠玫瑰曾對霸凌做出這樣的解釋。

「你覺得想要預防霸凌事件根本的方法,是改變加害者還是受害者?」居仁國中輔導組長張維亮說,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如果能適時的改變「加害者」的行為,會有效的避免霸凌事件的發生。他認為:「校園霸凌值得更多的重視,因為當一個孩子還是非成熟個體時很容易改變他,在教育階段培養孩子的人格,能決定他以後成為怎麼樣的人。」

孩子成為霸凌者的三種原因

有心理師提出,霸凌者可能在班上較有影響力,想得到大家關注,心裡卻缺乏安全感,因此會用霸凌他人的方式來獲得注意;也可能是學習成就低落的孩子,在學校環境中沒有舞台,所以藉由欺負比他弱小的孩子來尋得自我價值。

國小駐校心理師蔡佩珊根據輔導經驗曾分析霸凌者的心態,將霸凌者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過去曾有被霸凌的經驗,以為在人際關係中,只要整握權勢,就代表擁有了力量,也能保障自己的安全。
第二種類型:不清楚人際互動的界線,誤以為捉弄同學「有趣、好玩」,缺乏同理,對他人的感受力不強,不清楚自己對人的長期偏見或是欺侮的小動作就是一種霸凌行為。
第三種類型: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蔡佩珊說,在輔導案件中發現,不少霸凌者出自於使用暴力的家庭,因而複製了父母的行為。面對這樣的霸凌者,應該先幫他們整理受挫或者是恐懼的情緒,再慢慢加以輔導。

為孩子設立「有分寸」的玩樂界線

張維亮觀察到在校園霸凌中最常出現的是第二類型,孩子只是覺得好玩,並不覺得自己在霸凌別人,身為老師,要留意有沒有孩子在「玩」的過程當中,常成為弱勢的一方、沒有反擊的能力,「為孩子定出『玩』的界線」。

張維亮說,「玩得太過火」容易變成日後霸凌事件的導火線,若觀察到學生「口出惡言」、「打得太用力」他就會口頭提醒,他解釋:「孩子不見得會理你或是理解那是什麼意思,但若適時的提醒,下次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出現時,他會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可能不妥。」他表示,「尊重彼此」的氛圍一旦建立,校園霸凌事件就能大幅減少。

與霸凌者對話 改變孩子、打造友善校園

大葉大學學務長洪福源發表的期刊中提到,要改變有霸凌傾向的孩子,打造友善校園有以下的方法:

一、與霸凌者無威脅性的談話
站在協助者的角色用溫和理性的態度代替指責,來處理霸凌行為,提供孩子辯護的機會,讓孩子了解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讓協助者了解整個霸凌事件的過程。

二、用心傾聽霸凌者言談中的含意
了解攻擊背後隱藏的真正情緒和造成霸凌行為的真正原因。根據這些答案,對應孩子的家庭生活背景、父母管教方式,探究原因、體察孩子恐懼、不安全感的心,研擬適當的輔導策略。

三、給予霸凌者學習自我理解及創造改變的機會
學校與家長要態度一致,使孩子了解這種負向行為並不被認可。
當孩子做出改變時,也應立即給予適時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此外,也應讓孩子在與人的良性互動中學到正確的社交技巧。

四、訂定明確的行為規範
學校應將霸凌行為明確定義,有助於教師與學生對霸凌行為的理解,也讓霸凌者知道自己的偏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同時形成同儕間的約束力,能有效教導學生處理霸凌行為的方法。

拉孩子一把 幫助孩子遠離霸凌

張維亮說,很多在社會上的霸凌行為可能都只是某種「投射效果」,比如職場霸凌的「加害者」很可能是以前霸凌的「受害者」。當時的事件或情緒沒有被妥善處理,導致孩子成為一個相對「有權力」的人後,會出現霸凌別人的行為。

張維亮指出,孩子在學齡階段有狀況,師長們適時介入輔導,能適時的拉孩子一把,幫助孩子發展出健康的心理狀態,未來就不容易成為霸凌事件的任何一方,對於整個社會的和諧也大有幫助。

 

推薦閱讀:

孩子被霸凌,你知道嗎?幫助孩子遠離傷害必修課

學會聽懂你的孩子!預防校園霸凌,爸媽可以這樣做

人生不可少的一件事:愛與被愛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