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談「死亡」話題:媽媽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了,真的嗎?!

如何跟孩子談「死亡」話題:媽媽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了,真的嗎?!

之前有明星藝人遺憾驟逝,另一半因情緒無法承受只能告訴孩子:「媽媽去很遠的地方旅行…」,然而孩子的朝思暮想盼得回母親嗎?究竟,該如何跟年幼的孩子談生死


記者/蕭令婕採訪報導

新冠肺炎全球死亡人數已破17萬,全世界彷彿被死亡的陰影籠罩!人人都有一死,但對於剛要接觸世界的孩子們來說,對死亡的概念卻很模糊。身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家人、寵物、或任何事物的離去時能夠坦然面對呢?

引導孩子明白 「死亡」是自然生命的一環  

 「我們很常避談『死』的議題,覺得總會跟禁忌、靈異現象綁在一起!」長庚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系副教授也是遺體修復師的陳姿吟說,與孩子談「生死」最好的方式是融入生活教育,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談

例如,以蠶寶寶的一生說明生命的週期,蠶寶寶的生命雖然只有短短幾天,但這就是很自然的生命現象,不要把死亡跟「不好」畫上等號,造成孩子心中的恐懼與不安。引導孩子認識死亡是自然的事,在活著的時候學習尊重生命才是重要的,從認識「死亡」這件事,帶出更多的生命價值。

透過生活實例輕鬆對談 讓孩子更坦然

陳姿吟說,不需要太刻意與孩子談,但能用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跟孩子聊。例如:看到因火災喪生的新聞,詢問孩子對這個新聞的看法:「如果是你遇到了會怎麼辦?你年紀還小,你會去找誰來幫你?」孩子在分享的時候,大人同時可以評估孩子的作法對不對,能夠適時引導孩子思考生命議題。

陳姿吟建議,從生活例子跟孩子雙向的溝通是最好的,用輕鬆聊天的方式,讓孩子在沒有恐懼的氛圍下,知道自己該怎麼面對死亡,這樣會對生命更有安全感、更坦然。

陳姿吟分享,曾經跟我女兒說過,如果我死的時候,器官還能用的話,要捐出去。女兒問我說:「捐出去不就沒有了嗎?」我就告訴她,可是火燒掉或是埋在土裡被蟲吃掉也會沒有啊!但是如果我將器官捐贈給一個爸爸或媽媽,他們活下來還可以照顧整個家耶!」藉由這樣的對話告訴孩子,未來面對生命終了的時候,願意捐贈器官延續另外一個人的生命,這就是一種生命的意義。

媽媽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了  真的嗎?! 

有些人因為無法承受另一半離去的痛苦,選擇告訴孩子:「媽媽(或爸爸)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但為了守護孩子不受傷就不談生死對孩子好嗎?

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論指出,太小的孩子對於死亡並沒有具體概念,但在前運思期(2-3歲至5-7歲),孩子若尚未建立死亡的觀念就遭遇相關事件,可能建立自己的防禦方式,表現出一如往常的樣子。

用貼近孩子的語言 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孩子只能從自己有經歷過的事去想像,認為死亡只是離開或者睡著。因此,有些孩子會害怕睡覺或與父母分離,所以不要告訴小孩,死亡等同於睡著或旅行,因為出遠門代表有一天會回家,倘若發現這是不會再回來的意思,就會產生被遺棄感,造成孩子認知上的失落與落差。

從事幼教工作多年的黃莉雯分享,一般學校很少教導生死議題,坊間有許多生命教育的繪本,很適合父母拿來運用,用貼近孩子的語言,或是孩子喜歡的繪本樣式來引導,讓孩子在探索生命的過程中不會害怕,而且能學習到寶貴的生命價值!

推薦閱讀:

放掉你的過去:跟過去好好說分手,才能大步走向未來

缺乏安全感?!跟著這樣做,不讓害怕擔憂鎖住你

情緒低落怎麼辦?四個方法讓自己跳出來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