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芬每天打來傷心啜泣,不斷訴說婚姻裡的背叛與苦情,安撫超過2個鐘頭的小琪,覺得自己好累,同樣問題繞來繞去;而她自己手上還有一大堆家務沒處理…她真的有幫上忙嗎?!
果子傳媒 撰文 / 愛米
工作忙碌一整天的小琪,好不容易回到家喘口氣、喝杯咖啡,忽然手機響起,電話那頭又是閨密好友小芬,同樣啜泣傷心的聲音,不斷訴說遭受婚姻裡背叛的苦情與憤恨。小琪重視與小芬的友情,她們是兒少玩伴、同窗好友,但傾聽、安撫了超過2個鐘頭的小琪,覺得自己好累,同樣的問題繞來繞去,同樣的心情宣洩一遍又一遍,而自己的工作報表還未完成、小孩功課還沒看、還有一大堆家務還沒處理…!她不禁想:「自己真的有幫上忙嗎?這樣下去,自己還撐得住嗎?」
約翰湯森德博士指出 人際關係的七種類型
約翰湯森德博士歸納出友情裡的人際關係類型,第一個是Coaches教練,第二是Comrades戰友,第三是Casuals同伴,第四是Colleagues同事,第五是Care關懷對象,第六是Chronics耗損者,第七是Contaminants汙染者。前四種友誼是可以陪伴我們,給彼此正面力量的人;第五種是我們日常生活需要互相關懷Care的角色,在人際關係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付出關懷是極其有價值的事,因為可以在交流中傳遞無限溫暖。關懷有時看起來像是給出去,但過程中反到會得到很多的滿足、快樂與喜悅,「施比受更為有福,有給人就必有給我們的」。只是,若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與界線,就會衍生成耗損,甚至讓自己沉淪於被汙染。
如何把自己的善良用在對的人身上?關懷的界線又要如何巧妙拿捏?
先把自己顧好 關懷他人才更有餘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去關懷別人,在付出過程中不僅別人受益,自己的生命也得到滋潤與滿足。所以,若我們行有餘力,有機會關懷人,是一件寶貴的事情,因為在這種無私地關懷裡,我們也會慢慢地變成更好、更健康的人。但我們的精力有限,必須妥善安排關懷時間,我們能照顧好自己的事務與家庭,才能談及關懷他人的效益。
他總在同一個問題打轉?! 轉介專業協助或許更適宜
陪伴關懷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現,好像投入很多的時間精力在一個人身上,卻沒有看到很大的突破,感覺他佔據你很多時間,但問題仍然一直存在,你給的建議起不了作用,每次談論的都是老問題,生命沒突破,似乎被困住了,於是心裡產生耗損的感覺,這樣的關懷要如何繼續呢?
此時,我們要很清楚的畫出一條界限,讓他明白我們愛他、且樂意幫助,只是看起來做什麼都無法解決問題,是否該去尋求更多專業的協助,例如諮商輔導,轉介讓那些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協同處理,或許可以找到新契機。
誰都救贖不了誰 唯有被幫助者想改變,才會轉變
「天助自助者」。真正帶來改變的,是自己從內心願意去改變和成長,其他人只能是陪伴關懷的角色。陪伴者在關懷過程中,要明白自己能做什麼,能給予什麼?而哪些部分是被幫助者自己要承擔的?不要進入一種錯誤的依附關係裡,他們好像沒有力氣,全身靠上來,似乎沒有我們這個朋友會活不下去….。
其實沒有人是任何人的救贖主,請求幫助者要在過程中學習負起自己的責任,學習需要做哪些必要調整並切實行動…。例如,願意做些改變,不只是抱怨、吐苦水;又或如轉介到專業輔導機構,他可能需要付上時間與金錢,但相對地,也可能更加珍惜與看重,全心投入改變。
關懷陪伴的過程裡,要提醒自己,友情的健康界線在哪裡?自己可以做到的程度是什麼?自己行有餘力的時間與能力為何?以致遇到超越自己時間精力的極限,卻沒有突破跟改變,造成我們開始耗損時,就該是另找資源的時候了!
保守健康界線不是沒有愛心 而是不亂扛別人的包袱
保持健康的界限不是沒有愛心,而是幫助自己的關懷能夠延續,讓彼此的情誼維繫更加長遠;不把別人的責任包袱扛在自己身上,而讓該負責的人負責,也讓自己付出的關懷帶來真正的果效和益處,這才是有智慧的關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