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或要求,卻常常忘了同理別人的難處。面對他人的拒絕,與其劍拔弩張,不如透過有效溝通,找到不同立場之間的平衡點,用愛心接納跟自己相左的聲音。
果子傳媒 撰文/張瑞珍
當耳朵所聽見的話語,和內心浮現的想法截然不同時,你會怎麼做呢?
前陣子,一名年僅7歲的學童在上柔道課時,因尚未學會基本技巧,在課堂中疑似因教學不當,造成男童重傷昏迷。根據現場拍攝的影片,孩子在過程中不斷哭泣、求救,但教練仍不為所動,直到倒地不起,大家才驚覺事態嚴重,緊急將男童送醫。
看到這則新聞,身為人母,心裡真的很難受,姑且不論教學的正當性與否,當我聽到孩子的哭喊聲,實在揪心。如果說,我們都能先放下成見,好好注意孩子的呼聲,傷害是否可以減低一些?
我們似乎已習慣性地認為孩子應該服從大人,而忽略了他們真實的聲音。
希望被尊重 卻忘記同理他人難處?!
對孩子而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不論動機是什麼,幼童只會說「我不要」,年紀稍長後也許能多一些描述,但在情緒激動時,表達多半破碎、不完全。無論是處在恐懼或憤怒中,這時都格外需要師長或家長的引導,表達出心底的真實感受 。
然而,做為提出命令的大人,面對孩子的拒絕時,你會選擇先冷靜了解,尊重對方的想法,還是強勢要求孩子無條件的順服呢?我們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或要求,卻常常忘了同理別人的難處…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對於外界的感受度也有所不同。自己習慣的事,不表示其他人也可以理所當然的接受…無論對方是年幼或年長,當我們提出的要求被拒絕時,是否可以暫停一下?先緩和自己的情緒,仔細觀察對方的狀態,透過有效溝通相互理解,絕對是人際關係成長茁壯且甜蜜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