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變成礙。癥結不在行為 而是沒看見背後的意念

當愛變成礙。癥結不在行為 而是沒看見背後的意念

當對方愛你的方式,並非你所能接受的樣子,該如何面對這份燙手的愛?


撰文 / 哞哞牛

對你來說,美滿的家庭親密關係是下班回家有熱騰騰的飯菜,還是早餐桌上總是有張貼心打氣的小紙條呢?每個人對愛的表現有各自的期待與想像,如何去愛人也有不同的模式,有人認為「安靜陪伴不多問」就是愛,有人則期待對方積極關心,給予鼓勵溫暖的話語才是愛。

正因為愛的表現方式有所差異,當遇上不是自己能接受的樣子,你如何接住對方給你的愛?

結束一天的工作,Reese累的只想躺在沙發上耍廢,什麼也不想做,手機卻傳來爸爸的電話聲,詢問她是否回父母家一起用餐。長輩總是準時晚上6點開飯,有時還很疲累根本吃不下,或者不太餓卻又不得不吃,避免爸爸不開心,若因為工作耽擱遲到10來分鐘,總得被叨念一頓。

爸爸總是反覆提醒準時吃飯的重要性,又說著回家吃飯不用外食多幸福……這些話語都讓Reese開車回家的途中心情就充滿煩躁、無奈,比起感受爸爸的愛,更多的是壓力及想逃離的心情。

Reese明瞭爸爸的用心良苦,希望在外工作的兒女們能有健康豐盛的晚餐,也期待一家人有個共聚分享的時刻,這是爸爸愛的表達,然而,必須準時開飯、用餐的規矩等話語,偏向掌控或情緒勒索的方式,讓Reese有種被強迫的不適感,儘管出發點是善意,但最終愛變成了壓迫!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驗?當愛變成了礙,請試著後退一步,抽離負面情緒,才能找到對話的頻率。

Reese尋求心理諮商,打開了不同的機制去理解父母,思考他們那些帶來壓力的舉動,或許是因內心有個還沒長大的內在小孩,慢慢能用同理的眼光看待一切。她也明白,即使他們沒有按自己想要的模式來愛,也不代表他們不愛或者對自己有負面看法……

慢慢地,大腦開始有新的機制去「最佳理解」外界的訊號時,Reese的自我意識也產生轉變,當父母再次用那令人不適的方式表達愛時,她仍能意識到對方愛的初衷,並且學著用溫和堅定的語氣好好溝通,就算對方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時,壞心情也不會立刻飛奔而出,而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討論,當負面情緒不再襲來,過去困擾的難題似乎也迎刃而解了。

以前,Reese總覺得「我的父母個性好糟糕又不愛我」,但她學著去看見他人行為背後的意念後,大腦似乎也更新了不同的應對機制,這回,她明白「我的父母也有像小孩的地方,他們愛我但做法粗糙」這份大腦意識的轉變,使Reese回家的路途更加輕盈、輕鬆,就算仍有紛爭,也能在愛中得到釋懷。

每個人都有不同個性與經歷,自然會衍生出各種愛的模式,當對方愛你的方式,並非你所能接受的樣子,請先別急著否定彼此!感受與表達愛是一種需要刻意鍛鍊的能力,試著拆解一個人的行為與內心意念吧!學習正面解讀對方的行為,才能為彼此創造更多溝通空間,想要好好相愛?就從改變腦中的意念開始吧!

 

推薦閱讀:

真正的愛,是不強求又願意調整的關係

想解開打結的關係,必須雙方一起努力

打造好關係第一步!找到你的「心靈陽台」,不讓怒氣壞事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