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功課不如預期,親子都當明白的4大態度

當孩子功課不如預期,親子都當明白的4大態度

成績不代表一切,然而,假使連知識都不願追求,又怎期待能「從人生中學取教訓」?


撰文 / X.H

孩子功課不好,會讓你焦慮嗎?學習是一個長遠的歷程,不盡然總是平順,別讓當下的成績破壞親子關係,彼此都當懷著盼望,持續走在改變的道路上!

國中會考結束後,幾家歡樂幾家愁,紛紛計算分數落點會在何處,幾A幾+能上什麼學校?是否要念私立,或是先進學校再準備轉學考……

然而,這些問題的核心應當是孩子的需求,若本身對學習不感興趣,每次只是硬把他擠上排名中的學校,照樣可能進了「理想的學校」,卻考不到「理想的成績」,反而更加逃避學習這件事。

曾經聽過有人分享,原先希望能跟著喜歡的老師學習,但因該學校的排名沒那麼前面,最後屈服於父母、家族的期待,填了自己不是這麼想進的學校。最後,入學後除了不情願,也有不適應的壓力,差點要休學重考,還為了追上其他同學的課業成績,而花了大把的金錢及時間在補習上。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真是為了孩子好,就應當考慮他們的適性,幫助孩子打從心底喜歡學習這件事,讓「求知」本身能成為一種樂趣,成績往往是學習態度的結果,想要改變,不妨從以下四點開始著手!

一、與其追分數,不如檢討態度

分數有時真的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盡力」和「是否真的已經學會」。分數有時取決於課程進度與題目的難易度,以及當下的考題是否太過刁鑽、偏門。

建議從「平均值」去看,找出孩子與班上(甚至其他班級)其他同學學力及能力相差多少。如此,若孩子一時大意失荊州,也無須太失落,從全面的觀點去評估,也能讓孩子受挫感沒有這麼重,而願意繼續嘗試努力。

二、找到學習動機

孩子有時「不明白為何要學習」,換句話說,就是缺乏「動機」或是「成就感」,這時,建議家長陪孩子找到學習的好處和意義,可以先訂立小目標,一步步建立自信,誠如:「成績是和過去的自己比」,只要有所進步,就請好好肯定。當然也有孩子以「最想超越班上的某同學」為假想敵,如果得失心不會太重,失敗了也能繼續努力,則適合這種想像對手,反之,建議以超越自己為最佳方案。

三、維持良好作息,建立自律。

作息與自律看起來跟學習無關,但根據多年的補教經驗,作息不正常,精神不佳,會影響到學習效果。此外,如果無法自律,就無法自動自發,讀書也容易只為考試,更不會主動安排時間做讀書計畫。乃至於上了大學,就成了在宿舍睡過頭而不去上早八(早上第八點的一堂課,學生通稱為「早八」)而被當掉的大學生。

四、課前要預習,課後要複習。

上課保持專心是學習的關鍵,此外,最好能在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上述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孩子往往會被補習班的課業追著跑,無法維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或是只為趕作業,無法有效分配時間。家長若發現孩子每天早出晚歸,學習卻未見起色,不妨仔細盤點一下時間,找到最合適的配比。

以上皆為學習的基礎作法,然而,過程中的挫折需要家長的鼓勵和陪伴,一起從中獲得成長,並找到學習的樂趣。倘若家長也是愛學習的人,孩子自然會有良好的榜樣效法。

我經常在課堂上對孩子說:「知識能讓自己免於被欺騙。」雖說現在詐騙技巧精益求精,利用人性很快就會落入陷阱。但假使知識都無法讓自己逃過,那麼無知又會如何?何況人生還有很多的似是而非的謊言,需要智慧去分辨,對知識的追求,及對失敗的反省和修正,絕對是累積人生智慧的第一步。

假使連知識都不願追求,又怎期待能「從人生中學取教訓」?基礎能力都不願竭力追求,又如何期待自己展翅高飛?爺爺奶奶輩的人想要學習卻苦無環境,現在的我們,更該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啊!當孩子問:「為什麼要學習」時,請就這樣回答吧!

 

推薦閱讀:

一開口就吵架?! 3步驟 讓孩子願意聽你的

能力不會無中生有,養出孩子的硬實力,從日常生活開始

孩子功課不好怎麼辦? 你看待分數的態度,決定他未來的高度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