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頭好壯壯就沒事!孩子情緒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不是頭好壯壯就沒事!孩子情緒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父母可能忙於其他責任,把孩子長大視為「理所當然」,以為只要身體健康就沒事,然而,再大的孩子其實都渴望父母的關愛…。


撰文 / 蓋瑞.巧門/ 香凝.沃登

養育兒女的列車必須行駛在情緒健康和身體健康這兩條鐵軌上。

如果你上過心理學基礎,應該聽過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以及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這些著名的心理學模式為希望主動積極地培養子女情緒健康的父母提供重要的見解,所以在此扼要分享一下。

安全感! 始於嬰童期與父母的情感連結

依附是人與人之間一種信任的情感連結(但願你和配偶之間有這種情感連結)。我們現在所知的是,未能與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發展依附關係的孩子,長大後將很難跟人發展這種連結。依據鮑比的理論,父母是藉由隨時回應嬰兒情緒與身體需求而使嬰兒對父母依附增強的,反之,嬰兒在被安撫之中學習信任父母會在身邊照顧他們─因為存在於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所以他們培養出安全感。

早期的依附理論認為給嬰兒提供食物是建立依附的關鍵,不過後來依附理論者發現,父母給孩子的情感滋潤,如抱在懷中、講話、哼歌等所創造安全而正向的環境,對於嬰兒成功依附於父母其實影響更大。

在這種滋養下,小孩發展出健康的安全感,使他們能有自信去探索周遭世界,最初與父母的連結也使他們長大後能夠跟別人連結。因此,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建立情感與關係上的親密和關懷就像一個範本,引導孩子日後與人建立信賴的關係及情感的投入。這對父母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洞見,也是為什麼父母需要盡可能在一個充滿慈愛與支持的環境中,花時間與他們的幼兒連結。

出生到一歲半 能否信任 影響孩子生命所有層面

與鮑比同一時代的艾瑞克森把這連結看得很重要,甚至在他的心理社會模式中把「信任 vs. 不信任」列為八個階段的第一階段。他指出,這第一階段是從出生到一歲半,嬰兒在這段期間經歷到各種的不確定,這不確定感因著父母可信賴的愛心呵護而減輕。由於父母一貫不變的溫馨關愛,嬰兒的恐懼漸消,取而代之的是需要獲得滿足的希望。這股希望感加上健康的安全感,將影響他們生命的所有層面。

一歲半到三歲 孩子能否相信自己可以有所成就

「自主 vs. 羞慚」是艾瑞克森心理社會模式的第二階段,從一歲半到三歲。這個年齡的兒童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越來越重,同時也越來越能夠去探索這世界。父母鼓勵並容許孩子安全地探索,就使孩子體驗到與年齡相稱的自由,從而給孩子自信和自我價值感,孩子會相信他們人生能夠有所成就,他們是有價值的人,這些對孩子一生都有正向的影響。

同理,如果孩子不被允許健康的自主能力及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他們可能會自我懷疑而有羞慚之感,也會覺得他們人生不能有所成就。聰明的父母會鼓勵並使子女能達到健康的、與其年齡相稱的獨立性。這樣做的父母就是幫助孩子達到健康的自主感。

三歲到五歲 鼓勵孩子主動性選擇

艾瑞克森的第三階段「主動 vs. 罪咎」發生於三到五歲之間,這階段的兒童對於和其他小孩一起遊戲的興趣更大,也變得比較好奇愛問。他們想要自己做選擇,因此,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比較會採取主動。如果父母適當地鼓勵孩子,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與目的感都會提高。若無適當的鼓勵,或者假如父母故意打擊孩子士氣,或是什麼都由父母替孩子做,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性,孩子
就會覺得他們的行為沒有價值,或是錯誤的。他們可能會因為被父母批評或打擊士氣,使得罪咎感越來越重。

當然了,小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偶爾會做錯事,但這是給父母一個機會去辨識孩子的意圖,倘若是好的,父母就可以把握機會教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主動去做。鼓勵主動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兩個同樣是正向的選擇擺在孩子面前,給孩子二選一。父母可以這樣說:「你想要在晚餐前把你的三輪車拿進來,還是要在晚餐後?」無論孩子選擇晚餐前或後,都讓孩子可以表示主動性,孩子從做選擇中學會做選擇。

五歲到十二歲 協助孩子發揮潛力 達成目標

心理社會發展的第四階段發生於五到十二歲,是「勝任 vs. 自卑」。孩子若能在前一個階段發展主動性,基於這個基礎孩子很快就會在知識、能力上長進,並渴望所做的事能夠做到。他們希望感到自己可以勝任,也希望感覺被同儕團體接納。還有,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希望獲得父母、老師和教練的肯定。

父母、同儕、老師、教練都能協助鼓勵孩子發揮潛力,孩子若獲得支持和鼓勵,會發展出勝任感,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達到目標、追求卓越。若是沒有人支持、鼓勵,或是受到不必要的批評與阻止,使他們達不到合理的目標,孩子就會發展出自卑感、自尊心低落。

肯定孩子的努力 而非是否做到完美

肯定一個孩子時,要把焦點放在努力上,不是看是否做到完美。如果一個五歲的孩子自己把床鋪整理好,可以說:「我看得出你很努力做這件事,我真的覺得你很棒。」同一天稍後,你可以說:「我來示範早上起床要怎樣整理床鋪,好不好?」然後你教孩子一個小祕訣,孩子因為覺得受到肯定,就會把你教的祕訣聽進去。

如果一個十歲的孩子除庭院的草,你可不要說:「樹叢下面的草你都沒有除,雜草那麼多你都沒看見嗎?」相反,你要肯定孩子願意去除草,「你在院子做得很努力,謝謝你喔,我真的很感謝你去除草。」下星期六,在他們再次除草之前,你要先說明怎麼除樹叢底下的草。「看到樹叢下面這些雜草沒有,很難伸進去吧,你得把除草機推進去、拉出來,像這樣,我知道你看了就會。」他們真的會喔!肯定一個孩子有助於他/她培養自信。

孩子情緒健康指標 依附、自主、主動、自信

一個小孩需要在四個領域上發展情緒的健康:
.依附而非忽視
.自主而非羞慚
.主動而非罪咎
.自信而非自卑

我的意思並不是身體健康的需求不重要,沒有食物、遮風擋雨的家、空氣、水、溫馨關愛和睡眠,孩子就無法存活下來。還有,孩子的安全也很重要。不過在滿足這些需求的同時,絕對不可忽略孩子情緒的發展,對於孩子情緒發展影響最大的人,就是父母。

不是身體健康就沒事 再大的孩子都渴望父母關愛

當父母愛孩子、照顧孩子,孩子就更能夠充分地愛和照顧自己和別人─可能父母直覺上知道這是真的。健康的父母也會本能地渴望愛孩子、照顧他們,像對嬰兒那樣,然而孩子總是會脫離嬰兒階段,獨立性變得更高,展現更多的個體性,這時父母可能比較少刻意對孩子表達愛,比較不會刻意經營親子關係。

父母可能忙於其他責任,把孩子長大視為理所當然,以為只要身體健康就沒事,然而,孩子可能身體雖強壯,情緒上卻有障礙。我們都認識一些身體雖健康,但情緒卻有障礙的成年人,情緒健康的欠缺,可能會阻礙人際關係和職業生涯的成功。父母都不希望看到孩子變成那樣,因此,我們必須主動積極地滿足孩子情緒上的需求。

本文由格子外面文化授權 編輯摘錄自《因為愛,所以有了黑眼圈:生孩子前一定要知道的十二件事》

推薦閱讀:

孩子成長麻煩多又難? 時間過了就不再 把握父母的影響力

培養完熟人格!「這樣做」幫助孩子自律又有責任感

孩子怕生慢熟?! 陪伴他這樣練習,克服社交恐懼

讓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二個禮物!你給予了幾個?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