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解封超焦慮?!不安很正常,三步驟帶著自己慢慢來

防疫解封超焦慮?!不安很正常,三步驟帶著自己慢慢來

解封某種程度代表著要從「安全的保護狀態中」離開,所以,如果產生焦慮的心理反應是合理的,毋須自我苛責…。


記者張雅涵 / 整理報導

「手機、錢包、鑰匙」,出門前不要忘記帶的東西,現在又加了一樣「口罩」!我們的外在行為順應外在的環境變化著。然而,隨著國內疫情趨緩,疫情指揮中心宣布11/2起調整防疫規範,適度鬆綁口罩、飲食等相關規定。不過,我們是否能克服「內在的」不安與擔憂,帶著信心重新回到戶外與人群互動?安心到餐廳內用?我們的內心有準備好要解封了嗎?

從保護狀態離開 「抗拒」是正常心理反應

我不知道我內心準備好了沒,我似乎有點焦慮,但我為什麼會抗拒出門?疫情爆發,人們改變常態,開始施行在家辦公WFH、遠離人群等防疫措施,這些對人們而言是簡單有效的外在行為防疫措施。另一方面,從心境上來看,這些行為更是讓人從「感覺危險的」變成「感覺安全的」,人們會本能地比較能接受與適應,反之解封代表著好像要從安全的保護狀態中離開,讓自己陷入蔓延著危險的不確定當中。所以,一般人如果產生焦慮的心理反應是合理的,毋須認為自己很怪抗拒出門,畢竟人們都會對很久沒做的事情,失去一些自信心。

潘奕瑄臨床心理師以電扇為這解封焦慮的現象做了一個比喻。她談到,電風扇不管開啟還是關閉,都會先慢慢轉動1、2秒後,才能達到要求的轉速或回到靜止,因此當人面對生活步調的改變,也是需要時間來做調整。

適應解封生活的「慢慢來」三步驟:

1. 同理自己的不安、試著羅列待辦項清單

觀察、正視自身的心理情緒,給自己更多空間來適應,避免對自己太嚴格、期待太高,因為一直擔心自己有解封焦慮,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挫折感。

再來,可以試著建立每日計劃表,或待辦事項清單,讓自己一件一件把事情做完,保持積極正向的態度,使生活變得充實有趣,心也會更寬闊一點。此外,周庭筠心理師也提到,不要只看壞消息,好消息其實很多,因此不用太過緊張,給自己一些時間,一定可以解決這樣的焦慮。

2. 聊聊你的焦慮,漸進式恢復社交:

找個可以信任的對象,把心中的憂慮說出來吧!這一年多來,人們被動或主動地從四面八方,接受了那麼多的疫情資訊,確實需要一個出口來宣洩,而且別忘了,人不是獨居動物,和他人溝通交流的過程是必須而且健康的!

例如:透過線上視訊或是線上互動遊戲,可以一邊幫助減緩外出社交的焦慮,也一邊幫助維持社交習慣,建議先從身邊親近的人開始執行,再擴展到朋友圈和工作圈。如果真的還不想出門社交,就先大方拒絕吧,勇敢尊重自己的決定!

3. 過濾資訊,允許自己關掉紛擾喘口氣:

積極的關心及掌握疫情動態是好事,但是生活中可能有大量的錯誤資訊四處流竄。因此,需慎選可信賴的來源來獲取相關資訊,例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內容、各縣市主管機關的網頁等,減少不必要且未必正確的訊息充斥在生活中。只看適量的訊息就好,每日建議不要看超過30分鐘。

當適度了解疫情動態,會意識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為疫情團結努力,嘗試克服這場疫情中的種種困難,因此,試著多往好的地方想,允許自己喘口氣。

小心翼翼確保安全 沒什麼不對

《大流行病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Pandemics)的作者史蒂文·泰勒(Steven Taylor)如此分享到,「心理上的『足跡』大於醫療上的『足跡』。這意味著從心理層面上來說,受新冠疫情影響的人數遠遠超過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實際人數」。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皆因為COVID-19疫情,外在行為跟內在心理,都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多次的動盪,進而產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焦慮與不安,所以,當你選擇小心翼翼看待解封,小心地確保安全,這些舉動真的沒有什麼不對,大可慢慢地適應到內心願意解封的那刻,再大膽出門吧!

 

推薦閱讀:

出現這些症狀,代表你焦慮過頭了! 5招式教你安定身心靈

如何面對壓力? 轉個方法,讓你化壓力為助力

缺乏安全感 ?!跟著這樣做,別讓害怕擔憂鎖住你

當你的世界越大,糾結的憂慮就越來越小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