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我出去!」如果孩子真的走了? 用對方法,教養可以不生氣

「你給我出去!」如果孩子真的走了? 用對方法,教養可以不生氣

「你給我⋯⋯」這三個字是很多父母準備要罵孩子時的口頭禪與前兆,然而這句話卻傳達了父母視孩子為附屬品,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操控。


撰文 / 劉慈惠

「你再這樣子就給我出去,我不要看到你!」父母在盛怒下說的這些話語,是否也曾在你家真實上演?!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許多大人不經意脫口而出的氣話,單純懵懂的孩子卻可能當真…萬一孩子真的出去,出了事,恐怕父母一輩子都無法原諒自己。

當發現孩子不見時,父母第一個反應絕對是緊張,擔心孩子會不會出事?會不會被壞人抓走了?心裡的焦急可想而知。而當看到孩子平安無事時,雖然鬆了口氣,一方面慶幸心中的大石頭可以放下來,另一方面卻也因怒氣,掩蓋了那顆對孩子擔憂與疼惜的心,選擇用負面與激將的話來責備孩子。孩子嘴裡雖然不說,心裡也許覺得:「是你自己要我出去的,現在又回頭過來罵我。我到底錯在哪裡?」

表達感受 父母生氣是因為愛他、不是因為他壞

把心理真正的感覺說出來,不要隱藏心中對孩子的愛。

將擔心轉為怒氣其實是很正常,也可以被理解的,當父母在面對孩子一些不當的行為時,經常會有這樣的反應出現。人都會有情緒,可是如果常常把這樣的情緒加到孩子身上,對孩子而言並不公平。所以,當孩子做出不合宜的舉動時,父母應該直接而清楚的說出心裡的期望和感覺。例如可以告訴孩子:
「我很生氣,因為你這樣跑掉讓媽媽好擔心,外面這麼亂,我很怕你被壞人抓走了。下次要去哪裡,一定要先告訴媽媽。」

如此一來,一方面能讓孩子知道爸媽生氣是因為愛他,而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壞孩子,所以不喜歡他,對他發脾氣;一方面也能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以後不要再犯,而不會口服心不服—「明明是你要我出去的啊,為什麼你還生那麼大的氣?」

孩子不是附屬品 避免「你給我⋯⋯」成了口頭襌

「你給我⋯⋯」這三個字是很多父母準備要罵孩子時的口頭禪與前兆,然而這樣的一句話往往很容易把問題的焦點模糊了。

同樣的一句話「你跑到哪裡去了」和「你給我跑到哪裡去了」,「請你過來」和「你給我過來」有非常不同的效果及含意,同時也傳達了截然不同的訊息。前者是對事,體現出父母對一個有行為自主能力之個體的關切,後者則是對人,傳達了父母視孩子為附屬品,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操控。

如果父母習慣性地使用「你給我⋯⋯」這樣的口頭禪,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好像自己沒有價值、很討人厭,也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示範。因為孩子可能會有樣學樣,有一天當他對你說:「媽媽,你給我過來」時,你可能又要怪他沒大沒小了。殊不知孩子只是在耳濡目染中,無意識地學會大人對他說話的一種模式與用語罷了。

氣話無助教養 說清楚對孩子的期待

孩子一邊吃一邊玩,又不把點的東西吃光,結果弄得桌子髒兮兮的,媽媽講了好幾次,孩子還是依然故我,因此媽媽的怒氣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若言不由衷的氣話:「你給我出去」,並不能讓孩子了解真正的問題到底在哪裡,對問題的改善也沒有幫助。

若是父母意識到自己正在生氣,而且火氣非常大,不妨先深呼吸,稍微緩衝一下,想想:「到底我在乎的是什麼?我真的希望孩子從我眼前消失?還是我希望他能好好的吃?」如果你期待的是後者,那麼你可以讓孩子在這樣的事件中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讓他了解什麼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孩子需要被合理要求 並學習為選擇付代價

雖然人在生氣時,要用平和的語氣,放慢速度去說話,真的是一件高難度的事,但是為了幫助孩子可以逐漸養成自主性行為與內控的能力,大人先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口不出惡言,絕對是值得努力的一個嘗試。

或許,可以換個方式告訴孩子:「你們把食物吃得滿地都是,我真的很生氣,因為這樣很髒,也很浪費。如果你們喜歡到這裡吃飯,就要好好吃。如果你們做不到,不能好好的吃,那下次我們就不能再到這裡吃東西了。」

孩子是可以被要求的,而且絕對需要被父母做合理的要求,但問題是要用什麼方式呢?父母針對問題做真正因果關係的處理,能讓孩子了解:「要享受什麼樣的權利,就必須付上什麼樣的責任。如果我做不到,就不能怪爸媽,因為是自己選擇的,自己必須要承擔行為的後果。」

本文由格子外面文化授權編修 摘錄自《管教,原來可以很幸福》

 

推薦閱讀:

情緒不失控!親子無障礙溝通術

當親子衝突時!五招數,教你溫柔化解

反了!孩子竟然對我翻白眼! 制止還是忽視,父母該怎麼辦?

與孩子的「掌控權大戰」!這招使出來,讓孩子學會思考與承擔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