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就開扁!有用嗎? 掌握管教5原則,孩子愈教愈懂事

不乖就開扁!有用嗎? 掌握管教5原則,孩子愈教愈懂事

不乖就開扁!有用嗎?!怎麼處罰孩子是其次,讓小孩了解「為什麼被罰」,才能達到管教的目的。


記者蕭令婕 / 整理報導

「打孩子就等於管教嗎?」談到管教,一般人通常會聯想到打、罵、罰等,但其實懲罰不等於管教,根據教育署指出,管教的目的是要「協助子女學習和鞏固理想行為」,「管」是訂規則,「教」則是引導,懲罰只是引導的一種方式,卻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相反的,若是在缺乏溝通下,只想用懲罰讓孩子「變乖」,反而失去管教的意義。

許多專家都指出,管教孩子時,「罰不罰」不是重點,管教的重點是「用什麼方法教給孩子新的技能」、「怎麼教育孩子分辨對錯」,很多人常將管教和處罰混為一談,以為打了、罵了,就是有在教小孩,但成效往往不佳。其實孩子不是不能罰,掌握幾個重點,就能讓處罰變成有效率的管教:

1. 體罰孩子 不能傷害自尊

「教養不是不能打,端看你怎麼打」親職教育專家陳安儀曾在文章中提到,她雖然會體罰孩子,但絕對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孩子、罰跪、打巴掌…等,帶有「侮辱人格」性質的懲罰,因為讓孩子失去自尊,比皮肉之痛傷害更大。因此,可以懲罰孩子,讓孩子記住做錯了什麼,但不要用「辱罰」傷害孩子,不僅沒達到管教的目的,反而造成孩子心裡的陰影。

2. 處罰方式與事件有關聯性 讓孩子學習承擔後果

親職教育講師澤爸在親子天下專欄分享過,處罰的方式要和發生的事情有關聯性,孩子才能學會承擔自己做的事情、接受事情的後果。他舉例,孩子玩具亂放,可用沒收亂放的玩具當懲罰,等孩子願意收拾了再還給孩子;或是孩子連續尿床,就讓孩子學習自己洗內褲跟床單……等。他認為,體罰跟發生的事沒有關聯性的話,孩子就很難理解為什麼被懲罰,只是因為恐懼而「不敢在爸媽面前做」,這樣很難達到長期的管教效果,只能產生短暫的嚇阻作用。

3. 讓孩子反省為何被罰 避免重複犯錯

怎麼罰孩子是其次,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為什麼被罰」,才能達到管教的目的。

青少年教育專家吳娟瑜說明,一定要建立「反省機制」。反省機制指的是將孩子帶到一個獨立的空間,問孩子自己剛剛做了什麼,她說,一定要讓孩子「反省」爸媽為什麼生氣、自己為什麼生氣,透過冷靜思考的過程讓孩子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才不容易一直犯一樣的錯。

4. 愛是管教的根基 平時要先「親情存款」

精神科醫生莊凱迪形容過,親子關係是父母管教子女的基礎,有親情支撐,父母的管教才不會刺傷孩子的心。「當親情存款中沒有足夠的餘糧,還硬要做長期投資,可能會造成短期現金周轉問題(和孩子感情容易出現裂痕);相反的,如果只存錢,卻不做長期投資(管教孩子),對孩子的未來也沒有幫助。」因此在和孩子有親情基礎下的管教才能兼顧「短期」與「長期」的投資。

5.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尋找最適合的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個方法可以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教育署指出,家長在管教的過程也是需要成長的。當一個管教方式沒有效果的時候,就要停下來反思自己的信念,思考自己孩子的脾氣,重新修正管教策略,從一次次的修正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管教方式,例如:當發現孩子對挨很反抗或無感時,或許就該停下來想想,有什麼更好的方式能教育孩子,而不是越打越大力。

管教常伴隨著懲罰,提出正向教養法的Joan Durrant教授認為,家長首先要思考教養的長期目標是什麼,例如:讓孩子能獨立解決問題、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友善的人等,當管教孩子的時候,就可以自己思考這個管教方式,能達成目標或是造成反效果,進而修正自己對孩子懲罰的方式。管教不等於懲罰,唯有在兩者拿捏得宜時,孩子才能被教育成更好的人

 

推薦閱讀:

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放手而不放任

別急著吃棉花糖,自制力讓孩子更有自信、主動,堅持不放棄

兒時依附關係影響一生?贏在愛的起跑點,這四招必學

爸媽必學教養攻略/榜樣是活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Slider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看
訂閱果子
捐款贊助

因為有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分類

果子專欄

愛的解答站

Slider

追蹤我們